top of page

 一書一世界,沈浸在裡頭總是讓人忘卻時間的概念;除了享受閱讀,我也愛分析書中使用的敘事手法、架構佈局等等,進而想瞭解是甚麼樣的人會想到這樣的故事,這個人經歷過了甚麼,是甚麼樣的環境滋養出這樣的思想,大概就是一個,迷妹的心情。

 

這個分類裡就是拿來放置迷妹心得的。

2017

我想離開你   大衛·尼克斯

 

一位正因離婚而經常心情不好、需要靠莎拉·布萊曼的專輯調劑的大哥借我的一本關於離婚的小說。

天啊大哥,我覺得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適合正為離婚苦惱的人看耶(yay)推薦這本書給你的那個朋友是誰啦我幫你打他一下

故事是以一個生物科學家為第一人稱描述,他的藝術家妻子有天夜裡突然跟他說,她想離開他,接著,他們夫妻倆帶著17歲的兒子一同前往歐陸壯遊,大概是這樣

我在故事大綱特別強調夫婦倆的身分是因為,這是這個故事很重要的基調:相愛卻迥異的兩人的婚姻

作者不採上帝視角去分別為兩方立場辯白、爭取,只讓丈夫說話,所以讀者我只能跟著這位古板又嚴謹的科學家一路努力、懊喪。這樣對妻兒執著又有點笨拙的愛從頭到尾都不變,以至於雖然有非常戲劇化的情節(畢竟是以旅遊為主幹嘛),讀者我的情緒也沒有隨之高低起伏,就一直很陰鬱這樣

難怪這本書不厚但大哥說他看了快半年(yay)好啦,結尾那邊的確是有鼓勵失婚之人不要沉浸在失敗的挫折感和失去的痛苦裡、應該要抬頭看看新的世界,追求新的可能,也許大哥的朋友也是這個用意ㄅ,但其實我看完的當下覺得滿絕望的,並沒有跟著主角重獲新生;我覺得自己站在主角背後,看著他確立「人是孤獨的」這個結論,尤其主角本人似乎不這麼覺得,還想投入下一段關係裡,更讓加深了這種孤獨的感受  

不過不得不說,作者在描寫人跟人之間互動、還有難以言喻的情感流動這方面很厲害,大抵是透過對話和人物外顯的一些行為和判斷去表現,不是什麼太深刻的情感挖掘,就是一般日常人們會碰到的各種關係,夫婦、父母子女、親友、朋友的朋友、愛人的前愛人等等之間的互動情形,應該很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我覺得如果還再加上讓人反思的任何情節或敘事就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了,所以也許,像這樣維持陰鬱的氣氛才是穠纖合度的配置ㄅ

吸引力法則在某些時候真的是運作得滿輪轉的(可以這麼用嗎?滿輪轉的?),我現在簡直就像在公園下棋的老伯一樣,有人來就對奕,沒人就自己排棋譜,一個以書會友的概念,我的意思是,最近滿常有人推薦我書的,而且都是我自己不會從書架取下、但確實是我需要去關注的領域相關的書,我覺,滿奇妙,但滿好ㄉ(aha)

最後還是祝大哥之後能夠順利點囉~有了新髮型又穿了耳洞整個型男啊~開心點嘛

砂丘之女   安部公房

 

「所謂孤獨就是追求幻想卻無法獲得滿足的飢渴。」唉唷~ (blush)

我其實看到結尾之前沒幾頁中斷了很久,跑去看別的書,是因為那時候覺得,well象徵主義嘛,虛無主義嘛嗯哼好喔<<<

故事大概是,有個男的為了找新種的蟲請假到沙漠地帶(日本境內)但卻被當地居民抓住、限制行動,在一個洞裡和一個女的一起生活這樣

怎麼說,可能因為一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作者想傳達的寓意相當顯而易見,以至於有點不耐煩,將現實生活中的虛無面用一種荒謬、可能性極低的生存態樣呈現,達到諷世的效果,其實很有意思,尤其作者非常善於將平時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絲絲心緒予以捕捉,並且具體又精簡的描繪出來,對此讀者我覺得幽默,又有點惆悵,而書中其他抽象而跳躍的描述,我覺得,作為一個讀者的人生經歷有多少、閱讀的態度有多積極(指與作者合作的程度而言), 就能看懂多少

一直到看完我才在想,到底為什麼書名要叫「砂丘之女」?叫「砂丘」或「砂」不就可以了?不過仔細想想,這三個書名所影射和包裹的層面還是有所不同,如果用「砂」,那種無情而規律的大自然意志會大於人本身,而脫逸出作者想表達的重點;如果用「砂丘」,也是比起人本身,更偏重一種生活型態的表述,雖然故事應該本來就是意圖直指社會結構的虛無,但人的感受部分似乎就流失了;而「砂丘之女」,我覺得,「女」雖然也是人,但是他是相較於主角的客體(慾望、與自己相等卻相對的他者)、隸屬於社會的一部,如此一來,作者想描繪的整個世界就完整了

啊對了,作者提到,人只能橫著過時間,無法縱著過時間,不然人會變成木乃伊的。這讓我想到,俳句和花道都是呈現縱著過時間的藝術類型呢,嗯嗯

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  河合隼雄

 

一起開悟!還有一起自我治療吧!

 

我是因為想研究下金瓶梅中「成住壞空」的敘事結構和十牛圖間的關係而查到這本書的,沒想到除此之外,竟然讓我更加懷疑自己有心理治療師的天賦兒啊啊

本書作者是榮格派的心理治療師,因為小時候弟弟夭折、家裡誦經,所以對佛教的印象就是只有死別才能發揮作用的東西,又因為當時社會氣氛,所以對日本本生文化毫無興趣、一心向西,直到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到佛教和禪學在心理學領域交會的相關論文和學者,為其中驚人的共通性震懾,才逐漸修習佛學相關知識,日後回國執業,在與個案間的醫患關係中體會出類似修習者與禪師間、或共修的感悟

「十牛圖」是日本畫師蘇奔按中國禪師廓庵提出的開悟過程所繪製一共10張的圖片,內容是一個牧童和牛的關係,標題分別為:尋牛、見蹤、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歸源、入廛垂手。這不是一個絕對單一的線性過程,過程中的步驟可重復、可顛倒;我很難描述初見這套圖集時被引起的神秘感,而之所以在閱讀金瓶梅時想起這套圖集,除了金瓶梅本身的敘事結構應許可以如此解釋,這圖集也像是我在瞭解金瓶梅文本中抽象意涵的過程;有一段時間我對「慾望」特別有興趣,金瓶梅和本書可以作為這個時期重要的代表閱讀,只是如前所述,開悟不像休止符,而是會循環往復的一再進行,現在回想起來,修行(或說學習)要有所成真的很難,努力全數石沈大海也是常有之事,但似乎也不能完全否定努力的必要,和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間確有不同一事

本書另外提到阿賴耶識,即包容心的心真如門(超出語言的不可分狀態)、心生滅門(現實現象)領域中的一個靈活的混合物,阿賴耶識朝前者時為「覺」,朝後者時為「不覺」。我之所以說懷疑自己有心理治療師的天賦兒,除了因為對於隼雄在書中提及在醫患關係中感受到的那種難以排解的痛苦我幾乎可以完全體會和瞭解外,他也對我為何會在與人相處時感到「自己不存在」一事提出一個令我震驚的可能性:在那個當下,我的意識是接近「無我」的低意識(覺),但其他感官、判斷力皆正常運作,藉由這樣的低意識狀態,我和對話者的低意識達成一體(心真如門),一同面對問題,不一定能解決,但光是這個混同、陪伴、一起,就能可能達到一定的療效

我一直以為心理治療師的醫患關係跟其它治療生理的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一樣,在醫治過程中必須隔離自我才是專業的態度,但在心理治療師的情況,若是採用這樣的態度反而會讓患者覺得冷淡和被拋棄,進而破壞信賴、無法進行療程;隼雄說,他過去曾因為療程中產生痛苦,只能向熟人發洩,現在他會與患者一同面對問題,解決症狀當然是好事,但若無法解決也不會做出無畏的努力和逼迫患者,而是為患者保留這個開悟的機會,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書中還提到,二戰的時候隼雄因為怕死不想參軍,但又感到不應如此,深感困惑,於是寫了封信給哥哥,哥哥回信中的一句話讓我熱淚盈眶啊啊QQQQ

「——你不必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愧。」

其實原文不是長這樣的,但我當下是做此理解,唉唉現在想到這句話還是有點酸楚的感覺QQ這句話讓我發現原來我一直在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愧,所以過去很常說甚麼「我不太會說自己的事」,但奇怪的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發現,我在寫作文的時候「我」這個字的使用一直是過多的,明明是這麼愛聲張自己的存在的啊?究竟為什麼會羞愧啊啊QQQQQQ

 

在很多電影裡都有主角面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在找到答案後變超強的情節,隼雄在本書中也在探討這個議題,根據他的說法,這是在探求自性,「我是誰?」、「我是什麼?」這兩個問題隼雄已經可以挺起胸膛回復了,我還在找,找到後也許不一定能打敗大魔王啦,但也許能......

金瓶梅詞話(梅節校訂)   蘭陵笑笑生

 

可能因為我閱讀功力不夠,看完並沒有感到閱讀解析時那種悲勁蒼涼,是更為平靜的感覺,大概是能包容一切的「悲憫」。

 

我想說,看過詞話本之後應該還要找經過歷代文人潤飾增補的繡像本,像是繡像本中第一回裡描寫視角從西門慶轉到武松處的那種高明寫法詞話本是沒有的,但不得不說,笑笑生,真的,好強啊啊啊啊!!!!!每一回都是雙線或以上的情節發展,埋梗鋪線那麼長遠、那麼間不容髮,人物設計血肉飽滿,活靈活現的像誰都可能認識的哪個誰,每個言行舉止所需的筆墨用的那麼精準,為讀者想象空間預留的空白讓這個文本在完書後數百年仍充滿生命力,史無前例的對人類社會、心理的巨大冒犯至今仍然火力強大,幽默犀利的筆調並沒有忘記道德訓誡,卻仍保有一絲憤世嫉俗的希冀和暗示,我尤其喜歡侯文詠在《沒有神的所在》對最末幾回作者意圖的解釋,那裡有整本書中最純潔的愛情和動人的情書,而那正是作者留給我們這些百年來對這本書相知相遇相惜的讀者的情意,哎唷

 

我看完後實在沒辦法馬上寫心得,其實光是人物情節就有很多很多可以探討,完全可以像文詠、格非,甚至像張竹坡那樣全心全力的點評他,該說是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嗎?也許該說是有點好高騖遠了ㄅ,笑笑生的寫法應該可以算是寫實主義,幾乎不去探究人物的想法、動機和情感,所以這部分是交給讀者處理的,也就是說當《金瓶梅》的讀者是很自由的,可以自行生成一個全新的文本,當然也可以按圖索驥,跟著作者的步調閱讀故事,那也足夠有趣了,只是讀者地位在這裡獲得提升,不去探個究竟就太客氣了嘛

 

我卡在兩個地方,一個是西門慶身體不好、陷入瀕死時陽具腫大、發紺出血,金蓮仍不知好歹只顧行房,後來西門慶果然不治身去,這裡的金蓮究竟為何不知好歹仍然行房?是因為不擇手段都要留下子嗣,日後才能跟生有一名兒子的大老婆抗衡?還是因為金蓮不懂如何愛人,只知道性愛這種與人接近的方法?她和西門慶的關係的確不像愛人,我覺像,共有某種秘密、共享離經叛道快感的夥伴,難道這是一種潘金蓮式的送終嗎?我實在想不通;夏志清在這裡把金蓮解釋成是個女性色情狂,但這個說法我是覺有點薄啦,而且我會希望得到更從金蓮立場出發的解釋如果即便如此還是得出金蓮是色情狂才這麼做的話,我也是會接受的

 

我卡住的另外一處是最末的第100回,西門慶的大老婆吳月娘帶家人和兒子孝哥到永福寺,再遇普靜和尚,普靜和尚召出葬在永福寺的各主配角渡化,其中包括西門慶,但是普靜和尚也同時揭示在西門慶死去那天出生的孝哥正是西門慶所投胎轉世,這這這不是很奇怪嗎?已經投胎轉世成人何須渡化呢?文詠認為這裡是讓這幾位主配角出來謝幕,我也很喜歡這個可愛的(雖然也有點陰森森的)說法,只是覺得笑笑生作風精密,若留有空隙幾乎都被認定是有意為之、另有意圖,所以有點在意而已~

 

然後是我覺得自己好高騖遠的地方:如果說《金瓶梅》主要目的只是藉由這些被貪、淫逼到極限的角色的慘痛下場勸世為善,那絕對忽視了它在文學方面達到的高點,甚至可以說中了笑笑生的計吧;在道德訓誡後面一層的是人們至今仍未解決、甚至有越來越擴大趨勢的空虛,還有更後一層的、包容這所有一切的無意識真空世界,我想這是可以從《金瓶梅》看出的一些面向,但只解到這裡的話就只是樣板回應了,我在思考人心中的空虛那層時就已經覺得窒礙難行,不光是對《金瓶梅》本身的研讀不夠深入,我對「人」、對自己的瞭解都還不夠,借十牛圖的概念來說,我大概處在「見牛」那兒ㄅ,但卻已經妄想能「騎牛歸家」惹

 

還有一個地方我覺笑笑生真的很強,以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去看,如果我想寫一個能穿透到意識層次的抽象概念、跨國家社會個人等從最大到最小單位那麼規模宏偉的故事,我決計不會想用寫色情小說的筆法去寫的,啊不對,是超越色情小說的筆法,那幾乎是開人家閨房祕事直撥給讀者看的程度,也許就是要寫到這個程度才能表達他想傳達的意念ㄅ,但這真的,超難,我原本想說,等看完《金瓶梅》應該要畫個金蓮醉鬧葡萄架,而且要讓金蓮三點全露、淫水直流(而且要po上臉書)以為致敬,但我,做不到啊啊啊啊啊

 

我閱讀過冒犯大家這麼厲害的另一本書是薩德的《索多瑪120天》,其實兩者想表達的概念是不同的,使用的技法也大異其趣,讓人覺得噁心不適的程度也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索多瑪120天》讓我在某次過年期間瘦了2、3公斤…根本吃不下啊混蛋!!);我在一開始會說覺得平靜,現在想想覺得滿不可思議的,不是因為已經知道故事情節、解析都先看過了兩個版本(我每次看解析都感到強大的悲勁蒼涼),而是因為那些情節就像發生在現實生活、就像會出現在新聞上的事件那麼真實又平凡,閱讀過程不特別覺得「進入書中世界」,閱畢後也不覺得「重回現實」,這代表《金瓶梅》中所揭示的那種空虛、那種悲憫也是確實存在在我們身邊的,身處其中的我無法冷眼旁觀,也不能視而不見,但卻也還看不清楚,只能繼續走下去,並且謝謝笑笑生這位前輩囉~

偏見   馬賽爾·普魯斯特

 

文字形態的藝術品。

 

收錄普魯斯特的隨筆、訪談、信件等,內容則是他的當代藝文評析,並且節選處女作《歡樂與時日》,很能滿足我(並使我疲憊)的迷妹胃口

 

要能真正看懂這些文章可能需要認識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法國政局和沙龍名人,還得具備繪畫、音樂、詩和小說的鑑賞能力,一個上個世紀貴族資格的概念(好想要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在《論福樓拜的「風格」》一篇中,斯特提到福樓拜透過簡單過去式、現在分詞、某些代詞和介詞的全新的、個性化的用法,幾乎更新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他舉了福樓拜的《情感教育》中的文句為例,我從來沒有從這個面向看過一本小說,覺得被震撼,但如果我能懂法文的話應該會更加更加震撼吧!!關於時態部分我理解到的是:利用文法中的時態延續和中斷去表現時空,讓人、物、景處於四度或以上的立體狀態,這讓我一直到現在還在持續思考著這個概念應用於中文的狀況,很可惜我功力不夠,還沒能想出個結論,也許該重新拾起《情感教育》作為作業!!

 

斯特還提到一個情況,一位文人本人和他的作品甚至他的書信之間可能存有極大的不同,讓人嚇一跳的不同,比如福樓拜的書信和他的大作相比實在粗野拙劣(可能到對愛人寫出「我現在就想幹你」這種句子的程度);寫出美麗汙穢的詩集《惡之華》的波特萊爾本人相當乖巧且彬彬有禮,是個風度翩翩的紳士,而非讀者透過詩集所想像的怪人(其實在我印象裡也覺波特萊爾可能是個憤世嫉俗的流浪漢),啊哈哈哈,哎喲,不敢攀比,但我覺我也有類似的情況,似乎我的文字所透露出的那個作者的樣貌,比我本人還更加更加更加難以親近,也許就如同斯特所說的,作者在文字中投入的堅持和他陰暗的理想在作品外的其他部分是被暫時放棄的,這真是個有意思的提點耶,在閱讀中,讀者應該還能更不被作者所控制,還有,我本人很nice的,真ㄉ

 

說是這麼說啦,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像了一下斯特是什麼樣的人,雖然他強調過,《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位敘事的「我」並不是他本人,但一般都認為那是他半自傳的作品,再來,一部第一人稱的小說中透露的那些感受和想法,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確實有過的經驗,怎麼可能寫的那麼深入且細膩呢?本書末尾所節選的《歡樂與時日》內有30篇散文,文中對美的描述、對愛的渴求是多麼綿密啊!!!就像站在一幅畫前面,也像正聆聽一首交響樂,只要漏掉一個筆觸、一個樂段就會失去一個獨立的宇宙,讀者我是要怎麼不去遙想斯特本人那細膩敏感的感受性和對文字運用的嚴厲原則,並為此讚嘆不已呢?

高山寺的夢僧 明惠法師的夢境探索之旅   河合隼雄

 

我跟世界的關係變了,它變得好廣大、好亮、好嚇人,我不確定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但這是必然會發生的。

不算是計畫中事,但看完《金瓶梅》後,我的視野似乎自欲望往深的地方去了,文學作品中各別單一的理念似乎暗中牽連,再再指向某個無邊無際的真實這件事,對之前的我來說只是朦朧的印象,現在它簡直鮮明的可怕,雖然宗教、心理學、哲學很難不說是種極為過氣甚至可以說是落後的認識方法(很抱歉我得預設這樣的前提),但是它們能超越表象、帶我前往那個幾乎就近在眼前又似乎遙不可及的目標的絕佳手段,儘管我弟揚言要是我跟他討論哲學他就要揍我,不過,哼,憑他喔 

形而上學很難不給人脫離現實、空想的印象,很多人都說天才與瘋癲只有一線之隔,只不過「瘋癲」一詞所包含的褒義還是太多了,應該要用更輕蔑一點的語氣,像是「無聊」之類的,但我還是想說出來,我對哲學有興趣一事,反正對我這個人的評價從來由不得自己,但若能遇上同好、相互珍惜,那又是何其有幸~ 

回到本書,隼雄這次以一位鐮倉幕府建立前後的名僧明惠法師對自己自19歲至60歲圓寂間所做過的夢的紀錄和自我分析為主題,帶讀者了解夢與心理與個體化之間的關係;對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說,光是要把夢的內容記下來都很困難,甚至要解讀其中所代表的意義,明惠法師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以極為理性的態度紀錄並了解自己的夢境,隼雄並以心理學家的角度帶讀者看見達成高度個體化及宗教修為的人的心理狀態

講這方面的事很難不讓人覺得我加入了慈濟妙天妙禪之類的但因為這本書,我解惑了關於宗教和哲學之間的差別,那就是哲學是對真實世界的描述,宗教是教人如何身處真實世界,比起了解世界本身,宗教更強調和光同塵,雖然這些事也許查維基或是姑狗一下就可以知道啦,但我覺,其實我本來握有真正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無法以理性概念化、無法使自己了解、無法傳達,再衍生來說,我之所以寫讀書心得,也是為了習得將被書本明晰化的一些模糊的衝動化為己有並向外表述的技能

唉唷又離題;隼雄是個很溫暖、仁慈的人,他行文給我這樣的感覺,他將專業知識使用得如此溫柔也不至於空泛,很能撫慰人、讓人覺得安心呢,也許這也算是一種日本人特有的魅力ㄅ~ 

教父   馬里奧·普佐

 

像是在看童話一樣純淨的感覺,一個有著義裔移民血淚、殺人越貨、裸露情慾、權力鬥爭、真摯情感、處世智慧的童話。

上面這些tag全是我覺得這本書好看的地方,近幾年我一直嘗試磨練的是挖掘藏於表面故事下的世界的能力,雖然獲益良多,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時會想從這種砥磨中逃走一段時間;《教父》用字遣詞極為淺顯易懂,卻又含有高段的政治操作和深厚的情感,說娛樂性十足是太不尊重了,但我確實非常享受這手不釋卷的爽快感

 

故事是以1930年代至二戰前後美國義裔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為主軸,老爺子維多·柯里昂閣下從12歲自義大利西西里流亡至美國落地生根,靠著天生的智慧和膽識及後天的磨練及機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地下帝國,並贏得值得尊敬的身分地位,其三子桑尼、弗雷多、麥可、和重要手下在柯里昂閣下中槍體虛時面對紐約其他黑手黨趁火打劫的後續故事,啊啊真的不能寫太多,整體情節非常緊湊,節奏緩急有致,每個人物又都血肉飽滿、富有魅力,很難教人不喜歡啊~~

不論是什麼題材,要是掌握不好都容易流於形式,比如想描摹角色的霸道卻只讓人覺得任性;老爺子柯里昂的霸道是突破社會秩序和法律的自立規矩,並且不以世間常理表達,但無人不心悅誠服,霸道和王道是手段上的差別,其中包含的義理是相同的,柯里昂閣下精彩演繹的霸道穿透了小說虛構的世界,是真實無比的堅強精神

 

電影有很多經典對白,那應該是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吧!!雖然我還沒看過電影,但也想紀錄一下小說中老爺子/作者所說過的話中最令我感佩的部分:
1.作家和他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屎(靠杯啊
2.不要在不能信任的人前顯露你的想法
3.要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
4.如何拒絕他人又不讓人覺得難受?你不能對你愛的人說「不」,至少不能常說,而且說不時,必須像是在說「是」一樣悅耳,要不然,你就必須設法讓他們自己說「不」

謝謝老爺子賜教!!!

啊對了,我覺得故事裡透露出義大利人對男女以及性的觀念很有意思,雖然沒有這樣的情節,但真的讓我感受到,義大利男子面對女性時若不以具體行動(如親吻、親狹的言語等)承認對方的性魅力是十分失禮、會使該位女士受辱的行為;還有,故事中有提到,在西西里,當遇到一個令自己挪不開視線、全副身心躁動、只想佔有他的那個人時,他們稱這種強烈的一見鍾情為「被雷劈到了」,唉唷也太可愛了~~我突然覺得,有幸身為一個作者,真應該來劈下一道雷該劈誰好咧~~

 

啊啊當然要貼一下教父主題曲&Slash solo ver.~

過於喧囂的孤獨   赫拉巴爾

 

我大概在10年前就想拜讀這本書了,每年在書展看到它都覺得購入的時機未到,這次為了湊酷碰的使用門檻終於給他買下去了,也許憑直覺行事才是妥適的。

也許我在一次又一次試探性的詢問他人是否對文學感興趣的過程中所嚐到的挫敗感和遺憾就和當喜愛運動的人發現我的體脂率高的如此驚人還吃喝得如此無知又總是閃躲運動的必要時感到的憐憫和惋惜是相同的,不過,我所感到的孤寂並不是因為缺少同好,而是因為我能懂得他們的憐憫和惋惜是何滋味,但他們卻不懂我的(遺憾)。

這本書的心得要嘛寫得狂放要嘛就得寫得隱晦些呢上頭那個是一個關於譬喻和長句結構的習作也算是本書心得的一部分~其實我對運動沒辣麽排斥啦真的~

這本書我才看前面沒多少,就開始出現一種對自己很失望的感覺:我竟然被文中傳遞出的那種偽裝成謙遜,甚至是卑微的自傲給惹惱了,就像上頭那段習作給人的感覺;很多人都有一些自覺拿不上檯面、見不得人的冷僻興趣愛好,他們大多將對此所懷有的「孤寂感」隨同該愛好興趣一併隱藏起來,免得惹人訕笑、嫌惡,而本書就是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這樣的「孤寂感」,我甚至一度以為自己對捷克作家有什麼偏見,因為我在嘗試看米蘭昆德拉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那時我果斷的放棄閱讀了,這次我決心剷除這種不當(找到原因前我不會放棄的)的排斥感,一方面是想相信錯過10年的直覺,也不想被原始無名的好惡左右,另方面是,書都買了,不看很可惜啊...

故事大綱是描寫一個在廢紙收購站工作了35年的老打包工,他的主要業務就是把廢紙用機器壓縮成塊狀,過程中他將人家不要的書籍撿回家,因此無意間獲得了大量的學識,有一天他去新式廢紙處理廠參觀,得知自己和老機器將被取代,因而感到悵然若失

作者開篇就指明這是個love story,我想這是一個對世上所有書籍、以及書中所蘊含的無形資產的愛,他工作之餘都在談戀愛(閱讀),廢紙都堆到天花板了,老闆對此很生氣以致最後棒打鴛鴦。書裡最末段就是主角漢嘉因失去而陷入瘋狂,連時空和因果都變得薄弱,直到新式廢紙處理員工問他「大叔,看在上帝和救世主的份上,你在幹嘛?」大叔愚蠢的微笑,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唉唷,我知道欣賞藝術作品(任何形式)必須超脫自我,保持客觀,任藝術家帶我領略他們眼裡的真實理念和美,但我實在忍不住不和本書產生共鳴,然後我突然就懂了,我之所以被本書惹惱,就是因為我對書的喜愛中最不堪入目、最不想被人發現的真意被本書毫不保留的直指出來了,它讓我不得不承認,當雖然也曾年輕有抱負,但如今渾身髒臭又醜惡主角老漢嘉和抱有同樣不受祝福的愛的我高度重合時所感受到的那種被撫慰的溫暖,有點像看LA LA LAND裡艾瑪史東獨唱the fool's who dream 的感覺QQQQQQQ
 

書中有一處相當令我驚豔,作者將耶穌和老子以思想家的身分互為比較,老子老成無為,自在溯源,耶穌年輕積極,置身衝突的戲劇性處境,作者將兩位思想家的幻象穿插在兩位吉普賽女郎和偷偷來找主角漢嘉買禁書雜誌的大學教授,和沾有來自肉攤血污和蒼蠅屍體的高更畫作複製品之間,美和醜、虛幻和現實交錯,正是我們立足世間的感受

啊可惡,還有一個地方讓我看到自己:主角漢嘉去酒吧喝酒時遇上一個傢伙,他曾經拿刀抵著人的脖子,因為他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才能讓人願意看他的詩作。乾......這不就是我嘛只不過我拿的不是詩而是有吸血鬼的小說,我拿的不是刀是友誼,但都一樣流氓啊啊啊啊

文學講稿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謝謝米爾,帶我享受文學這種純粹的奢侈品。

文學是藝術的型態之一,欣賞目的不在將讀者自己投入角色之中,不在尋找求生的指引,不在研討概念,而是在架構及風格間探詢作者的狂喜(靈感)和創作過程的焦慮,並感受藝術帶來的戰慄。
謝謝米爾,我對此一直只有零散而模糊的感受,無法具體道明,這可能是我一直無法更加深刻的原因之一

這是一本米爾上課講義的蒐羅集結本,並以以下名著為標的進行分析:曼斯費爾德莊園、荒涼山莊、包法利夫人、化身博士、在斯萬家那邊、變形記、尤利西斯;對我那一直對無法上到文學相關課程的缺憾而言實在是一大安慰!!
我認為,其實不必排斥被特定觀點帶入特定領域將可能帶來銘印效應而影響新鮮個人心證的形成,畢竟在眼界和手段被拓展前所能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從名家(不是名家也沒關係)觀點中磨練,再從中摸索自己獨特的切入點也不壞啊~所以我其實滿愛看文學家們這種分析類隨筆的,除了學習外,以同為創作者的立場來說,能單向的被分享他們創作時的任何想法、心緒我也覺得滿治癒的~

除了這種正向的學習外,我在看到米爾分析《尤利西斯《那篇時得到了一個很大的啟發;是這樣的,喬依斯我目前只看過《都柏林人》裡的幾篇短篇而已(另外有略翻過:《芬尼根的守靈夜》的前幾頁,簡直快被嚇死,高明的難以想像!!!);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在米爾分析過程中,我感受的到喬依斯使用了很多厲害的文學技巧,還有他下了多少苦功,以及他絕對是個天才無誤(我還是很愛你的普魯斯特!!請放心八!!!),但那些文句看進我眼裡,我只覺得,「那又如何?」

我是很敬佩喬依斯的,這種高度的原創性和俯拾皆是的匠心真的只有天才一詞足以匹配;我得到的啟發是,原來不管多細膩精緻又獨特的操作,在無心的人眼裡,都毫無意義,也許「無心的人」這詞用的不好,憤世嫉俗了一點。就比如我對電競只知道一點皮毛好了,電競選手用的戰術、對工具敏感度需求有多高,對我而言無敵空泛;我不敢與喬依斯這樣的高人比肩而論,但在我要求我的讀者看出我在創作中使用的技巧之前,我除了檢討自己是否究竟真的有技巧可言,好像該把自己這份對讀者的期待收斂一點,這絕對不是傲慢,我只是想找到一個好的創作心態而已

本書最後臚列了米爾課程的考題,留下一些我可能可以回答的吧!!以後有機會來擬答一下~
《包法利夫人》
1.你是否認為愛瑪的本質既冷酷又膚淺?
2.「浪漫的」但非「藝術家的」?
3.她會喜歡布滿廢墟和牛群的景色,還是與人群不產生任和聯想的景色?
4.她喜歡她所處的山間湖泊有一條孤零零的輕舟,還是沒有輕舟?

啊對!!我還有一個好收穫!!我煩惱到底該怎麼營造露子這個角色好久了,到底該怎麼成功的描寫一個女性角色對我來說一直是個難題,現在好像被我摸出點線頭了,再次謝謝米爾~~~

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   大江健三郎

 

很美的書名,有兩種解讀,一是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在寒徹中早逝,另一種是希望寒徹顫慄早點離開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前者永遠地維持了少女哀愁的姿態,後者則像是為少女祈禱一樣,抱持希望,這兩個解讀可以並行不悖的概括這本書,很好的書名。

忘記在哪裡看到、是誰說過,想寫悲劇,就得寫最讓人感到哀傷的事情,而最令人哀傷的事,就是少女的香消玉殞。在這個故事裡沒有少女、沒有人死去,卻採用這樣的書名,那麼我想,上面提到的兩層意思中,作者應該是更偏向後者的

「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顫慄早逝去」是愛倫·坡的詩<安娜貝爾·李>中的詩句,用第一人稱描寫對安娜貝爾·李的愛,而她因此受到六翼天使嫉妒而在寒冷中死去;納博科夫的小說《蘿莉塔》中的主角韓伯特·韓伯特的初戀女友也叫安娜貝爾,她也在少女時期就死去了,開始了韓伯特永遠無法被完成的愛。這兩個典故在本書中都有提及,並因此帶出戀童和少女因此受到的斲傷,就這部分也呼應了上開提到書名的兩層意思

本書篇幅滿小,薄薄一本,卻仍內藴豐富,除了戀童和少女因此受到的斲傷這條線,還有作者四國家鄉在維新時期的農民暴動,這種群情激憤的下剋上主題和少女主題都是沈重又煽情的,三郎把兩者交融在女主角櫻身上,讓櫻不知所以的背負著少女主題,並主動追求下剋上主題,就閱讀的寓言層面來說象徵及隱喻的意味不可謂不明晰

三郎似乎以描寫自己的經歷為主要描寫方式,我目前在看的三郎另一本作品《個人的體驗》也是這樣,在本書,是以「大江健三郎」為第一人稱視角敘事,「大江健三郎」正為韓國詩人金芝河被判死刑進行絕食抗議活動,他那位已成為國際電影製片人的中學同學木守帶著女演員櫻·荻·馬加爾沙克來向他邀約為拍攝克萊斯特200週年誕辰的紀念電影亞洲版寫劇本,該電影以改編自歷史事件的《馬販子米夏埃爾·科爾哈斯》為故事,在討論製作過程中,「大江健三郎」與櫻決定將故事改編成四國曾發生過的農民暴動,並把因被領主兒子欺壓的私人起義領導米夏埃爾·科爾哈斯對應到四國農民暴動的領導「銘助」、「銘助轉世之人」,進而改成以「銘助轉世之人」的「銘助的母親」為起義領導,由櫻領銜主演「銘助的母親」一角

櫻的家人在二戰中死去,她由一名美國人迪比多·馬加爾沙克收養(後來為了不讓在美國的櫻被遣返日本而成為櫻的丈夫),迪比多後來成為美國大學教授,並曾為櫻拍攝電影《安娜貝爾·李》,該電影以愛倫·坡的詩<安娜貝爾·李>為主題,拍安娜貝爾死去一幕時因為年幼的櫻亂動,迪比多便要她吃下安眠藥,之後也一直沒讓櫻看那部電影,直到後來拍攝亞洲版《馬販子米夏埃爾·科爾哈斯》時,因為發生劇組攝影師竟私下偷拍幾位少女演員僅著貼身衣物的照片欲製作少女寫真的醜聞,拍攝計劃即將再次被腰斬(上一次劇本是由金芝河操刀),但櫻秉持著熱情不願放棄

木守聲稱為了勸退櫻並治癒她一直以來的憂鬱症和惡夢,將從迪比多遺物中的《安娜貝爾·李》電影拿來播放給櫻看,在該電影中失去意識的櫻裸體躺臥在河堤草地上,被美國大兵以手指蹂躪,櫻看到該幕崩潰,從此沈寂30年,這30年間「大江健三郎」因無法原諒木守的做法,因而斷絕聯繫,但木守後來還是來拜訪,並說櫻希望再次拍攝亞洲版《馬販子米夏埃爾·科爾哈斯》,「大江健三郎」答應了完成劇本,並由妹妹阿紗在四國家鄉進行自30年前開始即未曾間斷的訪察,找回「大江健三郎」的母親當年在家鄉曾扮演過的「銘助的母親」一腳時所做的演講內容(懷述),並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故事各個情節緊及人物關係密嵌合,透過平實的敘事口吻及巧妙的敘事順序、節奏,整體故事及細節處毫不雜亂也不會容有錯漏,本應煽情沈重的主題也被處理得乾淨透明,讓讀者能跨越同情與哀憫甚至悖德的挑逗,達到一種悲劇的淨化效果;關於手法部分我注意到兩個地方,一個是在書很前面的地方,木守對「大江健三郎」說了一段話,大意是,你可是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你對文字的使用一定相當高明,所以你寫的自我經驗實在不知道能相信的有多少。一方面「大江健三郎」在文中幾乎不太透露情感,讀者對故事情節因此不會遭受「大江健三郎」的「我」的干預,再來透過上面那段話,提醒了讀者,我們與作者及故事之間的聯繫就是這些高明的文字,究竟該在站在什麼角度、什麼立場去看他們,自己要抓好想好

我注意到的另一個手法是,在寫到某些與性有關的場景時,三郎採用一種記錄式的筆法,像是單純在看一樣,不去分析人物動作背後的意義、心裡的想法,(我試著舉例:他舉起左手扶在她的頸後),少了主觀臆測的輔助,讀者得完全靠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去重建當時的場景,並被間接影響,用一種很客觀的角度去看自己建立起來的那個場景,這個很像法院判決的寫法,而且只用在特定的某些場景,其實,雖然很客觀,但讀者卻會不確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但隨後,三郎會將該場景用人物間的對話或其他方式跟讀者確認剛剛彼此所看到的究竟是否一樣、正確。對少女、弱勢的哀憐、對那份痛苦的感知在這裡完成了一部分的乍見和抽離,為最後的淨化、昇華、祈禱作了妥善的鋪墊

啊......為她祈禱

人生的智慧   亞瑟·叔本華

 

他點亮了我的思想,撫慰了我的創痛,廓清了我的質疑,指出我的愚昧和虛榮,肯認我的價值和選擇,進一步說,在遇上叔本華之後,我終於覺得被原諒了。

叔本華真的是個很好的導師,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用字遣詞卻淺顯易懂而且真誠幽默,我從來沒有覺得如此被接納過......儘管在閱讀理解的同時不斷意識到、且愈加肯定自己是孤獨的,但透過他的文字,我仍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寧靜

我現在漸漸可以做到把過去從生活中直觀取得的素材結合知識、概念和經驗成一個完整的脈絡,突然獲得體悟的當下會有種強烈的「現在」感,像是一個個與世界接觸的點,我還太不成熟,思想無法連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而且每每為頓悟驚詫不已,但同時我也逐漸看見自己,那裡有憂鬱、硬漢、孤獨、驕傲、虛榮、恐懼、閒適、創作欲,若是能看得更清楚就好了,那樣才能真正宣稱我在做自己

本華畢竟距離現在太久了,不免有些事物早已時過境遷,不復存在,比如騎士榮譽和決鬥,雖然現在要是被他人毀壞了名聲而立刻要求決鬥會聽起來有點可愛又好笑,但事實上只是決鬥的形態不同而已,這個觀念還是存在,若是問我,我會堅持絕對不攻擊、反擊、報仇,但如果只是為了煩一下別人,我會毫不猶豫的用雄壯威武的嗓音大喊「決鬥吧混蛋!」ㄉ

殺鬼   甘耀明

 

文字用得鮮活粗野,如同被揉爛老樹樹皮製成的菜瓜布摩挲我那在安穩生活中日漸纖弱敏感的想像力,爽得不得了。

背景定在清末、日治至228事件間的臺灣鄉野傳奇,男主角帕有大霸尖山的神力,從小學生的年紀開始擔任日本皇軍軍曹,於美軍侵臺時做好玉碎準備,率部下白虎隊跨中央山脈至東部抵抗登陸,卻迷失在山中,生還後日本投降,之後中華民國到臺灣,帕為取得新身分北上,把臺北搞得天翻地覆後隨爺爺腳步返回故鄉關牛窩,殺了爺爺當年對抗因馬關條約入臺的日軍時的老長官鬼王,即殺鬼。

每個章節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距離現在越久遠,傳奇性就越濃厚,不過只要有帕這個活傳奇在,多誇張的事都可能發生,只不過,前半段帕上臺北前的故事似乎更為悲壯,悲劇的死亡也昇華得寧靜,到了臺北,可能比起歷史,我的個人體驗摻入更多,無法全然置身事外當個看客,一樣是虛構的悲劇,卻更讓我煩憂

我好佩服作者在每個章節做的結尾,有力又富有詩意,用出人意表的方式莊重的處理每個章末的結束/死亡,讓我總得深呼吸個幾回再繼續下個章節。章節名也定得很棒,是整個章節的經絡匯聚點,全書閱畢後再看目錄,可以回想起一個一個動人的故事和角色

帕帶領的白虎隊由一群來自臺灣、日本的少年組成,這些學徒兵接受帕的魔鬼訓練,隨他出生入死,書中沒出現過他們的名字,直到日本戰敗復員,他們和帕道別時,帕才一一念出他們的日本名,並帶出各自的故事,那不只是他們彼此在告別,也是在對讀者謝幕,我很喜歡這個安排

說帕天生神力好像還不夠,他可是中彈、被火車撞、掉進山谷怎樣都死不了的角色,我一直忍耐不去分析他從未減弱的力量、破損程度不斷上升的身體狀況和時空歷史的演進以及整體故事進程間的關係,雖說越是神話傳奇等級的故事就和人類心理有血緣上的關聯,但還是乾脆的把它當故事享受比較好!

大概是這樣了,再次感謝阿官雎鳩推薦我這本書!!!!我看得很開心~~~~

雖然不全是這本書的關係但想順帶提提,我近一兩年終於發現這個生養我的臺灣的美了我願為她創作!!!

還有,從被當作喻依的頻繁程度來看,作者應該滿喜歡吃愛玉的~

素食者   韓江

 

抑鬱卻清爽不沾黏、玄秘幽暗卻不難理解的作品。

我被書中某些意旨挑起一些直觀感想,與書中人物、情節不具直接關聯,也不是我本人的投射,可惜當下沒記起來,深感後悔,現在拼命回想,大概只能想起:我很抱歉我是這個樣子,我只能盡力表現出想像中眾人能接受的樣子,僅管那樣看起來有點不真誠,但為了社會性的存在以及某些我放不下的原則我必須得這麼做,而我和外面之間的距離即是虛無,我有義務把它處理好,不讓它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但我做得不好,雖然抱歉,但必然如此

雖然上述的句子中充滿「我」,但我想那是一種脫離我本人的一種共通性感觸,這真的是文學很棒的地方,可以脫離個人、民族、國家等群體性特徵的劃線,直取人心。回過頭來說,書裡出現一些韓國特有的物事也讓我讀得很開心,像是江南地區、泡菜、蕩平菜、章魚麵、緊密的家庭關係、可以禮貌也可以粗魯的對話方式等等

故事情節在在書封背面都被講完了,即英惠有一天做了個夢,突然開始厭惡吃肉,並因此與丈夫、娘家家人絕裂;第二部中,英惠臀部上的胎記激起了姊夫的創作欲,姊夫在英惠及自己的背上繪上花朵,並錄下兩人性交過程,影帶被姊姊仁惠發現,英惠被送往精神病院;第三部中,英惠在精神病院拒絕進食,唯一負責照顧她的家人仁惠也已經離婚,為了孩子知友和妹妹,她爭扎於責任和死之間

唔喔好累...晚點再繼續寫 

 

關於吃肉/停止吃肉,英惠以第一人稱提過一個她9歲時發生的事情,當時她被村中一隻以機靈著稱的大白狗給咬傷了,因為聽說跑死的狗肉很好吃,加上村中傳說要治療咬傷就要吃那狗的肉,父親於是把狗綁在機車後,讓牠跟著機車繞著整個村子跑,跑到第5圈的時候狗力盡而死,村民都被邀來吃狗肉,包括英惠也吃了狗肉湯泡飯。英惠對此事一點都不在乎。看到這個描述後,我大概得知了為什麼英惠會停止吃肉。記得之前在李維史陀的《憂鬱的熱帶》中看到南美洲某食人族的習俗,說是他們會吃殺/傷人者的肉以消除並取得他的力量;另又想起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到,罪與傷害(動詞)雖是由不同個體所為,卻同時存在,即造成傷害之人有罪,卻同時也負傷,反之,受侵害之人也是有罪的。當時我是用他後來論述的輪迴論去理解此概念

現在將此概念及食人族的思想應用於本書,也許可以解釋為,英惠以一種無法言明的因由發現了吃肉一事留存在她本身的罪和傷,她可以因為吃肉獲得力量、生命,卻也被困在無止境的痛苦折磨(輪迴)中,這種事用理論可以說的通,但英惠是突然體悟到的、超越思想及語言的、不得不這麼做的,所以她無法對別人解釋明白,卻也不會放棄繼續做下去

這個是第一階段,也就是本書的第一部,在第二部,英惠已經獲取了平衡,用少量的、肉以外的食物維持生命,不論是精神或是生理外貌都處於一個穠纖合度的狀態,是一種美,她臀部上的蒙古斑幾乎是必然的引起了一個男性的關於性交最原始的聯想,既骯髒齷齪又神聖美麗,那位男性剛好是英惠的姊夫,有趣的是,第一部是以英惠的丈夫為第一人稱視角寫的,整體文字透露出此人的平庸感在第二部第三人稱的姊夫眼中獲得確認,如果把英惠的丈夫和姊夫放在一起,會發現的確是這樣的,平庸之人遇上此事會立刻感到排斥並機敏的遠離,但稍具有如姊夫那樣不成材藝術家的眼光者,會備受吸引,一不小心甚至會一頭栽進去

到了第三部,英惠開始拒絕進食了,我仍然覺得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抑制、滅絕維生基本欲望是獲得平靜安寧、步向解脫的大道,成為用手深入土壤抓取營養和立足之地、用裸露的皮膚照曬日月精華,在雙腿間長出花朵的植物,應該就是最理想的生存樣貌了。這裡對照的人物是英惠的姊姊仁惠,一位堅毅賢慧且成功的女兒、母親、妻子、姊姊、生意人,她活得好好的,卻無法忽視自我的撕裂和其中生出的黑暗,最後她得到「死」這個答案,我想她在勸妹妹進食時大聲說出「妳只是躺在床上,慢慢死去,僅此而已」的當下就知道答案了,只是她似乎仍決定反抗

 

英惠在書中像是一個象徵,她是眼睛本身,她能看,卻本質上看不見自己,鄭先生(丈夫)、姊夫、姊姊仁惠分別在書的三個部份由不同視角去闡釋這個象徵,所以英惠這個角色不會用第一人稱去寫,讀者亦同,有多少東西存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能看到多少

作者的用詞樸實無華,對應到本書主旨,這種清晰明確、沒有贅肉的文字在形式上相當切題,雖不免在道德誡命層次上有點緊張,但我看得很舒服~再次謝謝綠的少女的推薦~~

薛西弗斯的神話   卡繆

 

吸引力法則在我跟這本書之間再次顯著發生,於是我又想起自己被「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這句話在經驗層次上惹惱過多少回,那麼這句話究竟和吸引力法則的差別在哪呢?如果說意願優先於一切為真,就只能把這個意願解釋為先於本質、意識的存在;即便是我們自己也會被自己所蒙蔽──即我以為我想要,但其實不然──只有這樣解釋才能合理切割前述兩者了,只不過,這真是悲傷啊,原來我距離自己是如此遙遠。

我有滿長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其實很有可能,讓我如此痛苦、焦慮的源頭在於我所抱持的希望。「希望」聽起來多美好!簡直就像來自天使羽翼溫柔的撫慰,讓所有疼痛只剩被緊擁的羞赧,可就在不久前,我嘗試徹底搗毀希望,那真他媽痛,要是狠心多試幾次我一定會被自己殺死,但自此之後,真的舒暢很多,我不敢說我找到自己、與自己重合了(畢竟重複嘗試倒毀希望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劇痛幾乎完全沒有減輕,那是不是該認為那股希望從來沒真正被殺死?),但過去被我深深渴求的希望已經漸漸轉化為「可能性」,除了它本身的效果,我也為自己過去的推論被證實而感到寬慰

這本書根據卡繆的說法,其實不算一本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著作,比較像他的生存心得。關於「荒謬」,簡述而言,即係指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而不靠奢望而活的人即是智者。如唐璜主義、演員、征服者。

「在我嘗試要去描述並找出幾種模式的經驗中,確實當某個痛苦消逝了,新的痛苦便會出現。幼稚地追求遺忘或要求滿足,已經無法得到共鳴。然而,一個人與世界的持續對立,以及迫使他接受一切的種種譫妄,將帶來另一種狂熱。於是在這個宇宙中,藝術作品是維持他覺醒及修正經歷的唯一機會。創作是再度體驗一次。......這樣的追尋只是彰顯出那種持續不斷、難以察覺的創作過程,而那正是演員、征服者與所有荒謬的人終其一生、日復一日所投入的。所有人致力於模仿,重複嘗試、再造他們所面對的現實。而我們總是以獲得真理的面貌告終。」

真抱歉,雖然我被這樣的思想觸動,但還無法將它歸入自己的思想內部、以自己的話說出來,所以用引言(P.159)的方式代替。
就我的理解,這段話可能說明了為什麼創作一事對我而言如此痛苦、卻從來沒想過放棄投入的原因,創作的過程的確重複了我平常的各個發現,包括永恆那種程度的恐怖與孤寂,不過不能光說好聽話,創作痛苦的原因當然還有能力不足這種很廢的一面啦

我會繼續思考並嘗試下去的,關於希望與破棄希望,不過,現在就可以確定的是,希望的確是種有毒的幻覺,我要準備去觀察勒戒了

強尼上戰場   道爾頓·杜倫波

 

我真是,對自己感情稀薄的程度感到失望又無奈。

這樣說對嗎?好吧,也許說的更精確一點,應該是我對某些感情的表達不可思議的毫無感觸,若是一再重複呼喚,我甚至會被激怒是我的腦有什麼缺失嗎?反過來說,我甚為感動感動的物事在別人眼裡完全不值一哂,也是時常發生的事,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一本反戰小說,主角喬·博納姆在一戰中受了重傷,並因此失去四肢、眼睛、鼻子、下巴、舌頭、視覺、聽覺、味覺、家人、女友、朋友、時間概念、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但他獲得了榮譽勳章。書的前半部標題是「死者」,以主角的失去為主軸,後半部標題則是「生者」,是主角的現在與未來

舌尖上凋落的愛情   趙京蘭

 

昨天是我的反逼迫(壓制/壓抑/禁錮)日,按文義解釋我應該要去大打砲才對,可惜沒有,但從我個人的體系解釋以觀倒是很接近了。

嗯...我發現都是因為對自己的逼迫,致使我渴求外來的接納做為達到目標前所懷有各種痛苦的補償以及安定的基礎,而這樣我的呈現在他人眼裡的模樣又是我之所以感到羞恥、並對外總是懷有愧疚感的緣由;基於上開二理由,我覺得應該要解開這個逼迫,去嘗試所謂接受自己的感受,但只要看到這一連串的自我分析、和我逼著自己把這幾本快看完的書一口氣全看完就知道,我又失敗ㄌTAT

我並不是不誠實,只是跟不上自己的思考而已嘛......

《舌上凋落的愛情》的原書名只有「혀」(舌)一個字,故事一開始第一人稱的女主角就已經失戀,各種象徵式的隱喻鋪排她的喪失感,但只要一轉到第三人稱客觀描述或對話,馬上就會露出她的瘋狂;舌頭從故事中後段開始出現,在這之前都是美味的東西和製作美味的東西的手法、心意與人,最後,舌頭進了她前男友的肚子,看不出來那是條被精心烹飪的牛舌還是前男友現任女友的舌頭,這種帶有滿足、殘酷、失去、過度專注意味的尾韻,就是這裡呈現出的愛情

「滿足、殘酷、失去、過度專注」?嘖嘖嘖,ICCme,多刮除感受層面的觀察心得啊,置身事外難道就能接近I所想要的平靜了嗎?「不是這樣的」,這不是我壓抑的結果,情感才是我必須花費心思取得的內在波動,但我不否認「理性」就是「壓抑」的真面目,所以......「你願意愛我了嗎」這句話,我永遠都說不出口。

宵山萬花筒   森見登美彥

 

《宵山萬花筒》的結構好棒啊~一開始讓小女孩在宵山差點被宵山大人抓走,再來讓莫名其妙的乙川先生無意義的在宵山當天主導了一場盛大的裡祭典,使神秘被合理化,卻又緊接著把角色困在重複的同一天,最後再重現小女孩的姊姊救了差點被抓走的小女孩的場景,以回到我們所確信的日常;這個節奏表現了和式華麗及陰翳,也讓我反省,我實在太追求意義了

美彥的文字好像常年被和煦陽光曬照的黑色木製窗台散發的香氣,而且童趣又簡潔,讀起來很舒服呢
是說最近覺得韓國和日本對色彩的闡釋和使用風格差異好大啊!!韓國的顏色繽紛炫麗,怎麼豐富怎麼來,按以往讀到的歷史文化書籍,這大概是他們對世界的掌握方式吧~以色彩兼顧早形成共識的一體性和掙扎著使個體出彩這兩個衝突的概念~而日本的顏色感覺不管多可愛多亮麗,都還是帶點陰暗的基調,這種讓人無法忽視幽玄之處大概就是故事的原鄉吧~

愛因斯坦的夢   艾倫·萊特曼

 

《愛因斯坦的夢》和《雲的理論》沒有任何關係,但可能因為我同時閱讀這兩本書,總覺得他們在時、空這兩個概念上相互呼應。
《愛》是極美的散文詩,一個一個夢幻的片段呈現時間在相對論下的各種可能性;《雲》以實際存在和虛構的人物對雲的執著與困惑帶我步向哀傷的振動,雲、海浪、花朵、人、女陰,都是各個不同但皆可劃歸在普遍性種類下的概念;由理性所遮蔽的原始意念始終存在於我們身上,即將觸碰到真實的那刻就像親吻了天使,酸楚得想哭

雲的理論   史岱凡·奧德紀

 

《雲》裡的角色亞貝坎比是我看到的第二個以高更為原型的角色,他們讓我覺得,我實在太忽略身體方面的探索了,怎麼說,總之是我缺乏實踐就對了,所以,要嘛我就去接觸宗教,要不就去四處雲遊+各種大打砲吧!!<<<

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反恐逃生密技100招   克林·愛默森

 

真的可以從《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反恐逃生密技100招》學到很多呢!!比如如何從著火的旅館逃脫、從汽車後車廂逃脫、逃脫跟監、製作簡易監聽設備、槍套、避免被監聽監看、開門鎖、開手銬、在裸體藏工具、跳傘、防禦性駕駛、180度及360度甩尾的方式...而且每個手法都有一個嚴肅臉的角色為插圖主角進行圖解,讓讀者覺得「這不是在開玩笑,這真的會發生」,很好懂呢!!看了這本書之後,當我在看《殺手保鑣》時就非常有心得,好像突然發現老師上課教的都是真的一樣!!

妖怪學講義錄(總論)   井上圓了

 

《妖怪學講義錄(總論)》的上架建議是「哲學」,而作者圓了則是把妖怪學放在變式心理學這個分類下面;這一年我稍微看了幾本哲學著作,對它們的印象就是,總是先用歸納法將整體分門別類,所以前幾章會是最上位的抽像討論,之後再漸進到具體的事物,這讓我覺得,我不過是又多習得一種將世界分類的方法和觀念,但那又能如何呢?可能是我獨立思考的能力還不夠強、還總是想依賴他人或書本告訴我我該怎麼想,其實光是懂得如何將世界分類就應該足夠成為深入「真」的前提要件了,那麼我該做的,就是好好靠自己去探知才是

矛盾的是,當因為閱讀夏彥的《舊耳袋》而感到毛骨悚然時,我會想現學現賣的使用妖怪學(總論)的理論去解析那份恐怖感,這麼做也許可以得到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得到一個故事的靈感,但我是知道的,這麼做只會離「真」越來越遠而已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

 

讀起來像,剛與最心愛的人分離,站在隨時可能失足墜落的懸崖峭壁,但足邊有翠草香花,抬頭有璀璨銀河,連拂面的風都閃閃發光;那樣柔軟又另人心折的暖火會一直在那裡等我,奮不顧身的為了自己以外的目的躍入。

他的故事有日本鄉野傳說風味也有西洋感,寫景超級美,夢幻的想像情境以及雪國風情盡在眼前,在轉涼的夜晚、窩在被窩裡看剛剛好呢~

 

我看到很整本書的很後段才發現,賢治的故事幾乎沒有性的存在,所以我想,這大概就是他的故事即便有令人不適的人際衝突、或是悲慘的際遇,卻仍然讀起來舒服的原因之一

童話等寫給小朋友看的書有部份會帶有寓言性或導入道德觀念,裡面的情節和角色界定帶有象徵性,這是一種社會共同經驗的基本框架,同時也是固有概念的雛形,身為成人的我早就習慣待在各種框架裡面,所以我特別佩服像賢治這樣的創作者,他們有一雙孩童的眼睛,並用成熟智慧的手構築他們看到的世界,那種像是在窗間光柱裡漂浮的閃亮浮塵般的世界,也是我想達到的境界

其中讓我感到最強烈佛教意味的故事是<卜多力的一生>,卜多力一生受盡苦難挫折,他最後仍選擇為解脫眾人的痛苦犧牲奉獻自己,這個故事沒有勸人為善甚或鼓勵讀者作出一樣選擇的逼迫感,反倒是讓人感到如浸沐在暖暉中般感動和欽慕;賢治的角色常出現孤獨、被拋棄感(很模糊,對幼童而言也許會不好理解但絕不陌生),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境遇,有的得到了幫助或陪伴,有的就這麼孤獨的走到結尾,對身為讀者的我來說,能用閱讀的方式在紙頁外世界與他們同在、並遙遙的陪伴遠方的作者,我覺得很榮幸,也覺得自己好像也沒那麼孤單了

個人的體驗   大江健三郎

 

每個人的感受無法被量化、比較,其來由也各自相異,就算轉化成外顯行為如流淚、哀號,或文字、色彩,透過共同經驗形成一般具普遍性的概念,進而達到互相瞭解、溝通的目的,它們的根本性不同的也不會改變;然而,藉由作家鋒銳之筆剖析,那被我珍視又厭恨的痛苦在另一個故事框架下再生,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走在懸空的單索,望著另一條單索上踽踽獨行的人(主角),那種既孤獨卻溫暖的感覺,幾乎讓我以為自己被拯救了,同時也擁有拯救別人的力量(憐憫)。

 

故事情節大致是:一名綽號鳥的27歲男子的妻子生下了一名有先天性腦疝的嬰兒,鳥無法接受,酒醉隔天在任職的英語補習班嘔吐,因而丟了工作,他在女友火見子那裡重獲享受性愛的信心,也從消極逃避變成決定積極殺嬰,但最後他仍選擇面對、奮戰,將嬰兒從墮胎醫師那裡接走,放棄與火見子前往非洲的願望,最後嬰兒接受了腦外科手術,活了下來。

 

這個具有自傳性質的故事對我來說很有說服力,我依舊認為,創作者無法創作出沒有體驗過的物事,而且體悟越深,離真實越近,在作家的情況,有時甚至會讓人懷疑主角的經歷全是作者個人的私密告白;我的理解是,故事本身應被視為一個具長篇小說規模的隱喻,在具關聯性描述的引導下重現個人的體驗,也就是讀者我是在故事、自己的過往、作者的過往三個維度下進行閱讀的。

本書的描寫著重在主角鳥的心理狀態上,好好的雕琢出了一個人在逃避的羞恥與面對無過失責任的道德間的掙扎,另外,雖然無法確定是翻譯的用詞或是三郎本人的句構習慣,本書的文字也讓我有著濃厚的親切感,讓我不禁厚顏的覺得,要是再多努力一些,也許我的寫作風格也能做到這麼精確又流暢的傳達。

 

啊唷冷冷的雨總是能讓我恢復活力
最近一直在想,我看自己這輩子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達成理想了,也許下輩子的我就能辦到了吧,ㄏ。如果我有小孩的話,這個想法恐怕會變成讓後代續行我的理想、讓我變成連續劇裡負責拆散大家的的反派長輩,畢竟繁衍是我輩獲得永生不朽的方法嘛,得到我所有一切的(包括財產、基因和罪孽)後代也算是我的下輩子了;於是我就因此有點瞭解原罪的概念了。回到本書,雖然有偏題之虞,我仍想用上面那個原罪概念去理解鳥的羞恥,在後代傳續自我方面受挫所必須背負的重擔,其實也不是不能丟掉,但那終究只是迴避視線,就算鳥真的殺嬰、和火見子前往非洲,這件事本身也不會就此消弭,儘管那也是個選擇。

 

分析自己是否也能像分析別人一樣這麼輕鬆呢?一想到那種羞恥感就覺得窒礙難行,能如此毫不留情的面對自己個人的體驗的三郎,我萬分敬佩。

蜂   拉琳‧波爾

 

其實他就跟小鹿斑比一樣,以童話/青少年文學的筆觸完整描寫蜜蜂在一年、一生中會經歷的所有事,但是!怎麼就!這麼迷人!我一整個手不釋卷啊!
嗯順帶一提,小鹿斑比是我最喜歡的迪士尼電影。

在這個蜂巢,每隻蜜蜂都有所屬的家族,而數個家族又在各位階中有高低之分;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位階最低的清潔工蜂,家族名稱是芙蘿拉,主角的編號是七一七;其他家族名都是各種花、樹木的音譯名字(如賽姬,英文sage,鼠尾草),而芙蘿拉這個家族沒有所屬,卻(或說只好)使用花神的名字、植物的總稱,這個可以解為最高尚和最平凡的名字似乎暗示了主角不凡的命運,非常有意思

以蜜蜂和螞蟻這樣重視集體意識和分工秩序的族群為故事主軸似乎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對人類社群、政治、權力、群眾心理的影射,我也不例外的聯想到了柏拉圖推崇的貴族政體,在組織正常運作時非常完美,個體不需有自我意識和恐懼環伺;但在女王蜂生病、死後,其所屬的賽姬家族為鞏固權力以其他姐妹的生命向禍害蜘蛛交換知識,並與握有生養女王蜂秘訣的緹索家族發生內鬥,進而導致蜂巢整體危機……但我沒多想關於諷喻政治權力腐敗和貪婪之類嚴肅的事,光是為主角的各種驚險經歷心驚肉跳就夠我專注的了

還有兩性關係。雄蜂不工作,只負責與女王蜂交配(一交配成功就會死),但他們在蜂巢中地位很高,由工蜂服侍,連進食都要人協助,這些雄蜂平常只需要逗逗這些一輩子不可能戀愛的工蜂、吹噓自己追求公主(尚未交配的女王蜂)的技巧,過飯來張口的爽日子就好,可一旦到了糧食不足的冬天,他們卻又是會被工蜂群主動殺死的一群;又因為蜂群的首領是女性,外出、內部工作的也全都是女性,這個看似以女性為主導的社群卻仍對雄蜂相當尊敬,看來這裡也存有另一個對人類兩性關係的諷喻吧……不過和前面一樣,我還是沒怎麼細想,就光為作者寫男性粗魯下流但又有魅力的流暢走筆著迷了

有蜜蜂就一定有花朵作者的描述方法讓我想起,對吼,花本身是植物的性器,與動物不同,需要蜜蜂這樣的第三者介入才能交配;雖然作者筆下的蜜蜂有對話、有意識思考,但那是讓身為人類的我瞭解這個故事的方法,蜜蜂們的思想、行為都仍與人類不同;花朵也是,他們看到蜜蜂會渴望的舒展,會散發香氣,會泌出甜美的花蜜,這種性的表達方式對身為動物的我來說實在太新奇了,如此渴求第三者的性,有種清新的美感啊~

總之,作者的架構和情節行進步調實在是縝密又恰當,所有關於蜜蜂的一切恰如其分的填入主角充滿冒險的一生,故事表面下關於政治、權力、秩序、群體、個人、心理、性、信仰、倫理、勇氣……等等的隱微探討也絕不馬虎,加上如青少年文學般簡潔清爽的字句(喔譯者也很厲害我覺得!)和緊湊又環環相扣的情節,嗚嗚,真沒想到這本書這麼好看,之前在書店看到他好幾次都沒拿起來,果然跟書也是有緣份的啊~~

怒   吉田修一

 

其實我本來只是想看一個可以用妻夫木聰的形象帶入的bl故事而已,想說年末嘛輕鬆一下,但唉,怎麼說,想用閱讀來脫離當下心緒這種想法似乎是行不通的,只會讓那些虛無縹緲的心緒有實體情節可以附著、變得更強壯啊……

我算是不怕爆雷的,因為我相信除了結局以外,一個故事應該還有很多其他吸引人的部分可欣賞,但我寫大綱的時候還是會小心一點啦,畢竟爆別人雷也是有道德譴責壓力ㄉ……
一件發生在日本東京的殺人案件,嫌犯山神一也在殺人現場留下大大的「怒」字;另外三位角色田代、田中、直人則因分別具有與嫌犯山神相同的外觀特徵,以及不能言明的過去經歷,而遭到身邊人的懷疑,身邊人分別選擇相信與不相信他們,也分別做出了不同的行為,但不論身邊人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最後是否能走向積極明快的結局都不是他們能決定的(如此模糊的大綱www

此故事的中心精神「怒」所要指向的是那種因為懷有極為個人、無法對他人精確傳達的滾燙情感,而那種拼命的、因此或悲或喜的模樣在別人眼裡看來如此可笑,在對訕笑的人發怒的同時,才發現真正令人生氣的是自己的情況。唉就是這裡令我不勝唏噓。

每個人都受過傷,都仍抱有期待,就算嘴上說著「自己已經死心了」,眼神也還是透露著貪婪,令我難過的是,儘管如此,儘管如此,也鮮少看到有人願意將自己的痛苦化為支持別人的力量,雖然這麼做當然只是單戀似的一廂情願,還得冒著因為敞開心房而更容易遭受傷害的危險,但我還是想這麼做,只要能看到被支持、幫助的人的笑容,我也會打從心底感到開心,真正感覺到被釋放了。
嗯不過即使如此我也是不會去加入社福機構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