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書一世界,沈浸在裡頭總是讓人忘卻時間的概念;除了享受閱讀,我也愛分析書中使用的敘事手法、架構佈局等等,進而想瞭解是甚麼樣的人會想到這樣的故事,這個人經歷過了甚麼,是甚麼樣的環境滋養出這樣的思想,大概就是一個,迷妹的心情。

 

這個分類裡就是拿來放置迷妹心得的。

2016

書樓弔堂 破曉   京極夏彥

 

如果對日本明治時期的人文歷史、夏彥筆下系列作的角色有興趣,這會是讓人驚喜連連的閱讀經驗。

講他的心得很難不爆雷捏:-(

似乎是在時間軸上銜接了巷說系列和極堂系列,我還特地回頭翻了下後巷說,然後回想了下百介跟又市、極堂跟關口,還有這次的龍典跟高遠彬之間的差異,不得不說,龍典是裡面形象最高深莫測、撲朔迷離的一位,但他的前和尚身分好令人在意啊,是為了更適切的處理信仰、西洋哲思等和魂漢/洋才的問題嗎?

喔真的好難不爆雷喔,弔堂居然能匯聚到如此當世人傑,並且疏通他們思想和人生中的窒礙處,幽微的影響他們接下來的方向甚至是進而對國家社會的進步

不曉得夏彥是用了什麼樣的機關耶?竟然可以讓獲得知識的快樂變得這麼感人 :'-(

這算是吸引力法則嗎~剛看完被扭曲的櫻花就接著看弔堂,很有共鳴呢~

可惡,竟然強迫推銷高遠看項狄傳!!我也好像想看啊!!可是似乎還沒有台譯,看原文又太吃力,只好找大陸出版品啦!!! X-(

蘿拉的原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在看完一百年的孤寂的前一個晚上,我已經睡死的半夜,位於我頭頂上方的窗戶外有一名女子和他的家人起衝突,非常吵,女子隨即自四樓氣密窗墜落,砸中路旁的機車,發出巨響,腦袋旁留了一攤血。我因此憂鬱了一個星期。

有人好心的與我討論文學的話題,目的是把我推離主調大多苦悶的文學,但這讓我更加氣結鬱悶。吃你的鴨腿飯去吧。

看完一百年的孤寂後我一時找不到更好看、更讓我著迷的書了。韓非子不行,草枕不行,醜聞不行,直到看到納博科夫最後的手稿才,行了。

但這份未完成的手稿實在太考驗讀者我的想像力、記憶力、重組融會貫通的能力,也許一個文本在我重新調理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令人驚喜的發現,但必須經過一再一再的重讀和思考,就目前只看了一遍的結果,實在覺得納博科夫真他媽天才,但也不禁質疑,文中繚繞不去的情慾和自我消解(死亡)真的是作者此次創作的主調?還是受到即將離世的預感逼迫的結果?

我也想寫出力道如此強勁的第一人稱敘事故事,強到讓人懷疑那其實是我本人不堪入目的過去和齷齪的慾念

玻璃門內   夏目漱石

 

此譯者選文的目的,是藉由這些隨筆觸及漱石複雜的內心和人生觀,而我看完此選輯後的確對漱石產生了新的認識和印象。

「他是個像月光般清冷又柔美的人」我會這麼想,除此之外,還有憂鬱的、孤寂的、脫俗的…等等有些不近人情的形容詞,即便如此,他同時也是個溫柔又善良的人,覺得喜歡,也覺得不捨

 

〔玻璃門內〕是由數篇短幅隨筆構成,可一窺漱石的生活,剛好那個時代是我很想接觸瞭解的日本明治年間,由一個真正行走在當時的文學家展露他所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對於想描繪那個時期獨特景色的我是一大助益,只可惜這不能改善我們倆在創作時的孤寂,而且這份孤寂與我倆身處時空迥異的事實毫無關聯

這就是這份孤寂的核心

〔文鳥〕漱石得到一隻白文鳥,一開始對其興味盎然,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漸漸因事忙疏於照料,結果文鳥死了,漱石感到氣惱,因為這都怪女僕的不用心,友人(學生)對此只覺得,文鳥好可憐

啊啊隨筆類型文章好難做大意簡析(yay)

漱石很喜歡小動物呢~小貓、小狗、小鳥都見他養過,牠們也各自在漱石家有一個墓;看漱石對待小動物的方式和想法,會覺得特別有人情味,甚至有點可愛的傻氣,他不只是個受身心疾病折磨孤高的學者,也是個會睡懶覺的普通人

剃刀邊緣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好久沒有遇上這麼令我手不釋卷的書了。

雖然忘記是哪本小說提過本作跟對他的小評論,現在看完全書後回想一下,那評論讚美的應該是毛姆由第一人稱帶出故事的控制和配置技巧;故事裡其實不乏毛姆對書中角色行止的主觀印象,但卻不影響讀者形成自己的看法

讀起來非常順暢,沒有什麼文學字詞的賣弄,如實的切割出人間景色,看的過程覺得感動

不曉得這是不是大多數人對本作的心得?我覺得,對於生於追求解答人生目的和崇高知識的人,可以在本作得到一絲他鄉遇故知的溫暖;他並不是提供解答,也不指示路逕,就只是指出來那樣的人事讓我們看,沒有情感、沒有屬性,隱約可以看見世界的樣貌,也許是因為這樣覺得感動吧

不過我不會用上面那串說詞來推薦這本書給大家啦~我會說,這本書很好看唷~拜託看!!

拜託看!!! X-(

我在看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長久疑問的解惑,關於愛與奉獻與捨棄,獲知此事的當下真的非常非常滿足,覺得了無遺憾,可惜與此有同時另一個長久的疑問浮上心頭:究竟為什麼同樣是創作,畫圖是快樂的、抒發的,但寫作是痛苦的、焦慮的呢?我知道這不是一個所有人的共通感受,雖然我常提啦,提到別人受不了,但我真的很好奇嘛,如果哪天獲得解答,想必是通體舒暢啊~

憂鬱的熱帶   克勞德·李維史陀

曾經我以為知識的積累是步向真理的途徑,但也幾乎在取得如此心證的同時,被告知知識只是阻礙,對此類批評我曾感到被輕蔑的憤怒,現在我懂了,我其實早握有一切,且最後獲得的結論會與初始的擁有重合,而途中的每一步都將被賦予新的意義。

剛開始閱讀此書的時候,我對人類學家崇高的理念十分感動,為了在生存條件嚴苛的環境下形成的簡略社會結構中的習俗、制度等發現人類具共同文明前提下的歷史前階段發展,並藉此找到自身社會所處的位置和價值,割捨了原生的自身社會,人類學家這種對根生社會疏離的性格和對宏觀脈絡的視野令我感佩不已

隨著史陀的腳步漸漸深入南美洲中心地帶,對所謂原始文明的關懷和對自身社會的批判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更進一步的,他帶我質疑人類具共同文明這個前提,以及對自身文明習以為常的傲慢;面對人類學家研究人類目的本身的可行性,並將自身置於無所依憑的孤獨境地,和舉目無盡的荒涼及荒謬,究竟能如何堅持下去?又為何要堅持下去?

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食人文化和我們慣習的律法刑度二元對立;在所謂原始的社會中,對犯罪者的處置是食用他身體的一部分,以消除他張狂的力量,並剝奪他所有的家人、財產,但之後村人必須彌補因此所生的損失,再來,他也必須感謝村人的付出而贈予禮物,如此往來數次,達到平復社會的效果;而我們是採用隔離的方式(包括監獄和死刑),將犯罪者與社會隔離,並且不予安慰,以確保社會的合理和安全

我原本對史陀對此事的評斷不以為意,畢竟我們的社會對遭驅逐的人仍有提供生存條件的能力而使得這隔離行為不那麼殘酷(我這麼想本身就又傲慢又殘酷),但看到後面,史陀比較了佛教與伊斯蘭教的部分後,我瞭解到,隔離犯罪者這種排他性行為若是存在,這個社會便會永遠宣稱追求平等是它的目標

我至今沒有看過任何宗教的經典,但透過其他途徑,終究獲得不少關於它們的資訊;若是佛教存在著我牛步前行目標的答案那麼我應該更積極的接觸他才是(thinking)除此之外,那個排拒著除自己之外所有宗教的伊斯蘭教,我也想去瞭解瞭解(thinking)

總之,這是本很好看很好看的書喲~:-))只是厚了點(yay)我已經盡我所能的手不釋卷惹還是花了兩個月左右才閱畢

蝦蟆的油   黑澤明

 

人都捨不得說自己的壞話。

覺得以後除了書名,也標上作者好惹,以後整理起來也方便~:-))

澤明真的是個很感性的人耶,而且是說整部自傳的用字都好淺顯,不特別溫暖也不特別客觀,就是個老爺爺在說故事的感覺

最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不夠努力還是太過逼迫自己,但如果以結論歸納觀察,我大概只是害怕又再次失敗而已,真不知道該怎麼想,應該還是會繼續努力啦,要也只能恨自己觀察的太清楚了(yay)

偶爾嘗試下說說自己的壞話唄~

日本人的傳說與心理   河合隼雄

像是比較不拐彎抹角、深入淺出的京極夏彥,以心理學角度分析日本民間傳說在意識上的象徵和意義。

對這種議題有興趣的人會非常喜歡本書吧!!作者有豐富的榮格派心理學背景,卻本著日本文化,比較西洋童話,對比出人類共同的意識層面和外顯的文化差異

回頭看看我自己寫的東西,就物質、歷史上的考察真的不算詳盡,但整體氣氛和意識的表現選用陰柔的母權意識可說是歪打正著,尤其是露子篇,以包容一切的女性角色為異物主體,並以其皆揭露身為異物的事實(由元先生窺見其差異),最後以離去的感歎作結,好像發生過什麼,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正中日式意識核心~~

但還有很多改善空間啦QQ敘事還是太急,節奏不夠明確

回到本書,作者指出,過去這些傳說是有揭示意識層面事實的意義的,但我們取得越多知識,反而與那樣的智慧漸行漸遠,需要更多的語言和文字去解釋;小時候看童話實在不覺得獲得了什麼(也許大了來看也依然如此),即便真的有智慧蘊藏其中我也渾然未覺,必須得用許多後天得來的知識去理解,雖然有點感歎,但就結果言還是很開心的~

電影裡的主角很常被問「你是否知道自己是誰?」得到答案後,主角就獲得了堅定的確信和強大的力量,去打大魔王,欸,這其實滿有禪味的啦,只是熱血了點:-))也許對我來說,有意識的在找合胃口的書就是在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但也許這個方法反而會使我偏離找到答案的路,但也沒辦法回頭了,就這麼積累下去吧,這個過程終究還是有所收穫的~:-))

神話與意義   克勞德·李維史陀

總覺得要將立場抽高到能說明「人類」的特性,要不就得必須完全抹滅成長至今所得的經驗和價值,要不反而會某程度的體現成長至今所得的經驗和價值,能做到前者的智識和孤獨令我非常敬佩。

謝謝阿官的推薦嘻嘻~運氣好在圖書館看到就立馬借了看了!!

我在雙胞胎與兔唇那個章節獲得靈感!!耶!!其實我至今還沒能完全了解結構主義,但在本書的篇首中的說明有得到些微的理解,在同質性的相異事件中找到其中的共同點和規則,做為認識世界的手段,有化繁為簡的、逐步釐清複雜事件的功效,這正是我最近特別想學習的

我也喜歡神話與音樂那章~因為我也喜歡參考音樂做為故事架構這個概念;雖然在流行樂中,比起樂曲結構,能跟文本產生聯結的還是歌詞,也就是文字,跟純然的音樂其實不太相同,如果真的要做到取用音樂結構做為故事結構,還是得從古典樂下手(後搖滾等當代純音樂又是另一種情況),我也曾以賦格曲做為故事結構過,誤打誤撞的體會到了兩個不同領域的交錯火花,日後也許可以在這方面再次有意識的進行嘗試~~

用心了解韓國 通往韓式心靈的12個關鍵字   小蒼紀藏

看著在我眼裡都很奇怪的日本人和韓國人互相覺得彼此奇怪,滿有趣的。

明明大家都是相鄰的東亞國家,對彼此的認識卻只有表淺,而且相互討厭,雖然歷史因素影響可能滿深的啦,長久以來互相以武力侵犯和文化感染,我覺得滿可惜的,希望能再多認識他們一點

其實我滿羨慕韓國的,能有一致的民族情感和貫穿各個層面的中心思想,雖然反過來說這也成為他們強勢、傲慢的原因之一,但比起我對自身文化認知充滿疑慮和斷層是肯定多了

不能排除我這麼想是因為比起研究自身文化,我更偏好親近外國,觀察到現在,對於把外國文化當作可以比較的他者,已經有初步的思考輪廓,也許哪天我也可以做到從容且自信的看出自身文化的美麗樣貌

其實我原本以為本書是那種,因為韓國流行文化興起所以跟隨潮流的當代觀察,但其實它分析的滿深入的,以日本人的角度研究、比較韓國人,可以同時看出這兩個民族迥然不同卻又異常相似的部份,很有趣唷~:-))

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艾可的寫作講堂   安伯托‧艾可

說明了像艾可寫的那樣複雜的故事也是由簡單的畫面為初始靈感去發展架構的,另外他還花了很大篇幅解說讀者與書中角色產生情感共鳴的成因和他對名單的愛好。

 

玫瑰的名字和布拉格墓園我都才只看前面一滴滴,可能是對於歐洲中世紀和基督教體系認識不足以致看起來有點辛苦,真可惜啊,感覺跟著艾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為了元先生我看了不少日本20世紀初的文學作品,也有意識的去模擬當時的情景和諸位大師的行文用字,的確達到一定程度的效果,有朋友跟我說元先生系列看起來像日本翻譯小說,但我開始感到有點茫然了,對於原本自己習慣的筆法也產生了些許鄉愁

可能是因為終於得以窩在一處看盡情看自己想看的書、又因為天氣突然轉涼了ㄅ,有種放鬆之感(yay)如果可以再多享受一下多好啊啊~~~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岸見一郎

曾經深愛我、養育我、打罵我的外婆偶爾會完全忘記我,對此,除了悲傷的情感外,形成現在的我的重要過去被活生生的否定也是一種打擊。

這本書其實不是我一般會感興趣的類型啦,正向心理學之類,但我其實也翻過一郎的另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跟這本書的情況一樣,雖不是完全認同,但不能否認他的確能從我沒發現過的角度去引導讀者思考一些人際關係

我大概是在前兩年裁開始,能好好的以"人"的角度、而不是子女對父母的角度去檢視我的父母,因此發現老媽是個十足的少女,老爸也,少女的不遑多讓,和他們談話的方式也漸漸變的像跟朋友一樣自然,甚至懂的包容他們

最近也發現,我的朋友容忍我自以為是尊重的冷漠是多麼辛苦和失望,雖然那是我性格無法切割的一部份,但有認真在思考,該怎麼去面對來自大家的期待會更妥適,說能改善就太假了,但至少要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啦

另外一個問題是求取他人的認同,雖然知道自我價值不該建立於他人的反射,應該要由自己去肯認自我,但我覺得價值一詞對自身其實沒什麼意義,那只能是別人給的東西,至於如何才能無條件的接受自己,這我還在想(yay)但總之不是封閉自我這種逃避的方式啦~

回到本書,年老而失智的家人照顧起來非常耗費心力,而且雖然是熟到不行的親人,卻好像一步一步的互相遠離,這是一種新的關係,要如何找到相處的方法,一郎給了很多切身的經驗談和鼓勵,筆調也理性,不是以感動讀者為目的的書,希望我外婆的兒子看了之後能有一些新的想法,別老是覺得惆悵><

我曾經嘗試用壽的口吻寫一個失智家人的故事,現在回頭看看,感覺我對情感的部份還是處理的太過淺薄了

毛姆短篇小說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平易近人的描述,冰冷無情的結尾。

完全可以體會到他的故事成為20世紀初暢銷英美語系暢銷小說的原因啊~的確是雅俗共賞的典範,有真實精準的人物描寫,也有冷靜而不煽情的情節,還有足以被奉為格言的、對人性的分析批評,這不正是小說讀者所愛的嘛~:-))

其實也不是每篇都結尾冰冷無情啦,只是他善於揭露平凡人平凡表象下變態的內裡,而之所以會讓人感到冰冷,可能就是因為讀者不但沒辦法反駁他,甚至只能為自己或身邊認識的人私下不堪的模樣被揭發而冷汗直流(或者該說痛快淋漓?)

讀毛姆短篇集這種喜歡描寫真實人物作家的作品還有一個樂趣,就是在字裡行間偷窺作者本人;在閱畢全書、查詢作者生平和評價前,我大概可以得知毛姆喜歡打橋牌、曾待過療養院、常與名流人士接觸,或說他可能常出入那樣的場合、喜歡纖細苗條的女子、覺得違反常軌放浪形骸的人很有魅力,為東方(精確點說是印度)自然和諧的生命哲理著迷

也許這些不過是作者本人真實性格極其微小的部分,又或是他本就打算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樣貌,以讀者的角度來說,都是樂趣十足的

綠色牝馬   馬歇爾‧埃梅

魔幻、狂想、法國鄉村、帝制與共和之爭、對宗教的諷刺、對家族性慾的探究、胖女人。若是對以上tag感興趣應該會滿喜歡這本書。

我就滿喜歡噠:-))尤其是有點點童話味道的魔幻手法,不像馬奎斯百年孤寂那麼規模宏偉,但依然是在以寫實主義究極的重現日常經驗手法外,超脫因果關係的超現實方式去形成一種新的感知方式;第三人稱加上狂想若是處理不好,的確容易給人做作的感覺,但本書使用輕鬆的語調進行敘事,也經常丟出意料之外的驚喜(不然怎麼叫狂喜呢),感覺很有趣喔~

讓畫中的綠色聘馬開口分析各個家族對性的態度,我覺得超巧妙,巧妙在於,繪製綠色牝馬的畫家在繪製當下正在與女僕戲耍,他的歡愉感染的色彩,使得畫布上的牝馬永世的保留了那份淫穢又委靡的色慾,進而影響牠看待世界的角度,從牠口裡說出來的分析一派正經,但因為涉及情慾,讓整體內容感覺滿色情的,但又不到官能的程度,有點像苦悶感再加上金瓶梅裡頭的用語「肉癢感」,就一個小輕鬆閱讀小說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恰到好處~

月亮與六便士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比感動還要更加的......是一種靈魂被撼動的感覺。我猜毛姆一定曾經在大溪地感受到某種無法承受的神性,並迫使他傳達出來。

李維史陀說:文字與其說是為了保存記憶和知識以達長久傳承和累積的目的,不如說是為了實現宰制他人的奴役制度,從文字中獲得過去的歷史和經驗只是其次,因為只有在人民受公權力規制下使文字普及後,國家才能說「不知道法律不是理由」。

文字和社會帶來的問題,包括使得人們對「認同」一事無盡的索求,和因為塞滿過多的意義而使文字在感受、表達的濫用,以致真正的美和真理放在我們面前我們卻認不出來,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故事主角選擇繪畫作為表達媒介,而不是更能傳達共同認知上精確意義的文學;啊,當然這只是我自己偏好的推論啦,不然按照書評,真正的原因應該是,這是個以高更的人生作為背景的故事,當然要以繪畫為媒介了

老實說,毛姆對於兩性個別的印象以現在的觀點來說實在有點刻板,甚至有點歧視,但在故事主角前往大溪地,與當地女子結為連理後,因為主角重病必須離群索居,妻子於是對他說「你去哪我就去哪,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怎麼勸都堅定不已,這種夫唱婦隨、類似婦德的概念也是前面所說有歧視意味的部分之一,但同時也有「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那樣原始而莊嚴的凜然,或許這才是男女情愛最初始、最具神性的面貌,把它解讀為性別歧視反而是冒瀆了

那是我最愛的片段

其實是我還是比較喜歡<剃刀邊緣>,不排除雛鳥情結的可能啦,不過另外可能的原因,我猜是作者在角色對性的態度上處理的差別;我一直記得剃刀邊緣的主角在流浪途中被一寡婦和一對夫婦收留時,寡婦趁黑夜溜上了主角的床那段,他們盡情做愛後,寡婦離開房間,主角則斜靠在床頭,拿起剛剛被中斷閱讀的書,像從沒被打擾過一樣的繼續閱讀

不曉得該怎麼說比較好,在<月亮>裡,作者想描摹的愛、情慾,是一種早於善惡之分的原始狀態,因而有點猥褻和邪惡的意思,這可能對過度浸染現代文明的我來說還是太過遙遠,雖然神往,但也只能倚靠想像而實難體會

然後是敘事模式,毛姆非常擅長描寫實際存在的人物,這點是透過第一人稱加上其他傳聞,和實際存在的地點以及經驗組成。<月亮>裡描寫主角,是第一人稱的「我」來傳述和主角交流的經過,後段,則是「我」遇上各個曾經與主角相處過的其他人物,以及他們的現身說法,這些其他人物出現的原因我覺得有點勉強,但在整體上很能表現出一種傳奇人物的事跡之感,或許這樣的處理和其效果正是毛姆的意圖也不一定

怎麼說呢,其實我略可以體會毛姆在當時受到的批評,說他寫的東西不夠文學一事,書裡提供的想法有時與教條式的格言幾乎只有一線之隔,但從文學是以文字傳達意念這點來看,能夠駕馭這麼宏偉的觀點實在令人非常敬佩,而且行文可以說是深淺得當、適合闔家觀賞,並止於激情而非濫情,只好再說一次,毛姆能成為當代暢銷小說家真的真的不是沒有理由的

近代能樂集   三島由紀夫

原來看劇本這麼有趣,本來以為劇本就像樂譜,不演出來看不出個毛,實際上卻是,只有如此才能盡情欣賞劇中的畫面與抽象概念。

結構是故事的一部份,除了字句本身,段落架構、前後順序都是理解故事重要的一環,紀夫的書寫功力真的不是蓋的,全面掌握的偶像!!!!

其實他用的字詞並不艱澀,但對話跳躍,不保持一點距離看會覺得太過抽象,但絕對不至於裝模作樣,反而非常有意思,有些若是直說會顯得陳腔濫調的概念,以這種手法表示反而能深掘出內裡豐富的內涵,和令人驚喜的深刻情感

這其實有點俳句的意境,東西都乾淨俐落的明擺在眼前,只是其中有什麼韻味都算是作者和讀者間的默契,i got you紀夫!! ;-)

說默契有點言過其實了,我只是找出了一些可以自圓其說的解釋,不過是在思考得出結論的這整個過程中,對於互動過程的動感覺得滿足而已;遺憾的是,我對於<邯鄲>一篇實在很難說已經找到一個足夠完整的解釋,說是類似于黃粱一夢的意境嗎?似乎過於俗套了?我比較敢肯定的部分也只有,主角次郎在最後發現活著一事的真諦,唔嗯嗯也許需要再看一遍、再體會體會......

幽靈:日本的鬼   柴克‧戴維森

以日本幽靈為主題,從歷史、能劇、歌舞伎、文學、民間傳說等面向進行文化分析,風格淺顯流暢,而且是英翻中作品,讀起來特別有種站在外國人立場欣賞日本文化的感覺。

因為死的當下抱持強烈感情以致滯留人間的靈魂謂之幽靈,且因其本質亙古不衰而彰顯其真實性,至今讓人尊敬與畏懼。這是本書的基調

基本上這本書很適合作為創作素材,不但詳盡介紹幽靈相關文化,作者也挑選了些有趣的怪談、劇本、故事,讓讀者親身體會幽靈冰涼的感覺

怪談啊、歌舞伎之類的故事真的很煽情呢@@進行故事的形式不是重點,裡頭滿溢的情感就是要人為之動容,不惜以暴力和血腥殘酷作為手段。要不是我已經研究過而且試著改寫過牡丹燈籠的故事,不然肯定會深深迷陷其中!!就像我現在才看到櫻姬東文章的感覺一樣......

老派探戈   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

阿根廷探戈、特情、歐陸20~30年代、60年代、優雅的紳士、神秘的美女、刺激的冒險、毫不保留的情慾、浪漫的愛情,我想看的這全有了。

我猜想的應該沒錯,或說我跟圖洛的意圖是相近的:愛情之中是沒有性的,但是我們想先經過性,再讓愛出場,那會是一種非常溫暖又令人懷念的浪漫

整個故事由三個時間點交錯進行,主角馬克思的風光年代和美女梅嘉的初遇、各方面達到頂峰的時期和梅嘉的再會、老年和梅嘉的三會

雖然是交錯敘述,但基本上是這三條時間軸的線性發展,讀到中後段會與馬克思同步,對梅嘉懷念不已;最終是頂峰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任務同時交錯進行,用地點提示讀者現在誰是主角,雙重的刺激,手不釋卷的效果

但總覺得有點小遺憾,因為這樣交錯敘事,讓時代氣氛在2、30年代和60年代間流轉,使得整體氛圍無法累積,對我這種想看特定時代背景的故事的讀者來說會覺得不太夠味,但也可能是我對西班牙的歷史不熟,幾乎只能被品牌和衣裝喚起時代記憶

說起品牌這件事,我實在的反省了一下,品牌的使用除了營造氣氛、角色性格和社經背景,也能呈現特定的時代感,但我以前一點都沒往這方面思考,只覺得村上春樹好刻意,抱歉春樹抱歉我那淺短的見識

回到故事,書中角色的對白都非常簡潔又帶點抽象,有點老電影的感覺,再加上毫不拖沓、錯落有致的行進節奏,這個小說搞不好會被拍成電影喲~想看~  

而且嗚,老年的馬克思跟梅嘉躺在床上互相吐露自己是在一開始的那一眼、那支舞就愛上對方、就此愛了一輩子那段,實在是,太浪漫了~~~覺得戀愛~~~

前段時間發現,我如果想脫離既有的生活節奏,我會帶著一點點恨意一個人去逛書店/圖書館,買下/借回最投緣的那本書,然後用最短的時間把它看完,旅行是不是就是這種感覺啊?那的確是滿吸引人的~:-))

這個是作者的訪談,在開始之前由兩位銀髮舞者重現了馬克思和梅嘉的探戈,真是很棒的概念啊~~

在少女們身旁   馬賽爾‧普魯斯特

我的原點,我的神往。

近兩個月來,我幾乎每天都迫不及待的想趕快回家,躺靠在床上,一點一點的品嚐這本書;可能是因為這部作品一直留有我初次被文學作品撼動的印象,那時的我還不懂的任何文本分析,以致即便現在我能更深入的去體味它了,但卻只是單純的去享受,像是徜徉在美麗海邊,隨手撿起精緻貝殼細細端詳在日光變化下的色澤那樣輕鬆寫意

有時候會看一些展露生命虛無面的小說,也許那的確是呈現了現代生活徬徨無措且黯然無光的那個面向,我想了一下為何我不太喜歡這類作品,可能是,以創作角度來看,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無論大小,終有深理藏於其中,我像是報恩白鶴躲在衣櫃裡把身上的毛拔下織衣般寫作,為的是織出我所看到的世界,說俗氣點就是將我的靈魂寫入,這樣拼命想達成的結果,可不只是想投射虛無而已啊,應該還可以再向下挖掘,找出更深層的內裡,甚或是發現全新的礦藏

別太自滿啊,我

另外,我在這部對我深具意義的作品中還發現,原來我寫的故事給人感覺似乎總是在極力探究某些特定面向,以致沒有情節,但又可看出對形式架構堅持打穩的這個特色,真的是,來自追憶似水年華啊啊啊(yay)光就這點我就該叫聲普魯斯特老師,但我才不要雷~我就要叫他斯特~~

據說斯特的弟弟曾說過這麼長的小說,大概只有生場大病或把腿打斷才有空看完,可惡啊,弟弟都擔任這種角色嗎(yay)不過的確距離我看第一部斯萬家那邊應該相隔有四年左右惹(yay)沒關係斯特!!!我就要去蓋爾芒特家那邊ㄌ!!!等我!!!

艾可談文學   安伯托·艾可

很不起眼的書名、封面設計和裝幀,但也該是有緣,讓我從書架上拿下它,因而開拓了我本以為不得其門而入的文學、符號學、文字學等領域的視野。

 

不知道我本來就不是那塊料還是怎樣,每次滿懷一腔熱血的想鑽研某個新的領域的時後總會被該領域已有成就者拍頭(比如國文、刑法等),但也許是近來我逐漸摸索出探索這世界的法度了,總會遇上一本又一本引導我前進的書和一位又一位願意幫助我的人,感動兒~

bottom of page